《中國政治的「一國兩制」才剛開始》
文/紀碩鳴
來源:FT中文網
香港高等法院頒禁止令嚴禁阻塞交通,香港民調逾八成民眾叫停占中,泛民與學生組織對是否撤離產生分歧,警方伺機旺角清場,卻無論如何無法驅散意圖占領的人群,占中與反占中進入拉鋸戰。然激進示威者沖撞立法會、向警察扔雞蛋、噴滅火筒,和平占中出現了暴力傾向。示威者和警方都失去了耐心,沖突中流血狀況隨處可見,且越演越烈……占中學生領袖開始絕食。這一切都因香港要走向民主而起。
香港主權回歸,基本法承諾香港的資本主義邁向民主,但難以預料的是,香港民主化徵程邁開的是如此艱難的步伐。
街頭沖突被指是一場“雨傘革命”,官方對這一事件的定性是“非法”,不僅是反政府更是反政權,讓“一國兩制”能否繼續存在倍受考驗;台灣的輿論更加直白,香港街頭撐起的黃色雨傘數十天不退,意味著“一國兩制”已經破產。
“一國兩制”實踐十七年來,遭遇最為嚴峻的考驗。但不管怎麽說,從學生罷課到發起占中,從警方催淚氣體驅趕到政府與學生展開談判,再到占中與反占中的僵持、拉鋸,最終都會結束曠日持久的對峙從而回歸對話。這都是民主化會經歷的過程而已。
雖然,試圖以占中警醒政府卻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擾民、破壞法治的情況,但這是否意味“一國兩制”的終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民主發展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國兩制”更沒有現存的經驗可以鏡鑒,只有探索。
依馬列主義理論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就是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新的政權。不過,香港需要保留資本主義制度,在香港回歸之日北京作出過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現代社會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重要方式就是以民主制度制衡社會矛盾。這就註定在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會不斷加深,還是必須選擇資本主義制度,必須選擇民主的道路。
香港回歸十七年,從已經高度融合的經濟“兩制”,到開始嶄露頭角的政治對立,香港政治的“一國兩制"其實只是剛剛起步。
不滿北京給出的2017年選舉香港行政長官的民主普選方案,占中人士遍街徹夜留守金鐘、銅鑼灣、旺角不願撤離,抗議人群要癱瘓香港以改變命運;而為統一臺灣、香港主權回歸設計的“一國兩制”卻被悲觀、嘲弄直至憤慨的情緒掩埋。在警察的胡椒噴霧、催淚彈和抗議的雨傘陣、群情洶涌的對峙中,“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經濟上的“一國兩制”給了香港十七年的繁榮穩定
香港回歸前,西方輿論普遍不看好“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最具代表的是美國《財富》雜志在1995年6月底撤銷了“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在政權交接時,英國代表也稱“一國兩制”是一個“烏托邦”。但主權回歸中國後十多年的實踐,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一路走來,雖然磕磕碰碰不斷,但總體上在起伏不定中保持了繁榮穩定。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盡管遭遇亞洲金融危機、“沙士(SARS)疫情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沖擊,香港地區在2004年至2012年間,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4.6%,是同期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近2倍。2012年香港人均GDP達到了36660美元,為歷史上最高。先前移民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香港人在香港的希望中,又掀起了一股返港潮。回歸10周年之際,“看走眼”的美國《財富》雜志也不得不承認:“好吧,我們錯了!”
可以看到,回歸前後,商業的香港不斷遭遇來自各方的磨難,亞洲金融危機、網絡科技爆破、禽流感、SARS、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危機來臨,中央政府出手打救,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和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開放自由行等。用內地的大市場溫暖香港趨涼的經濟,這是香港可以保持繁榮穩定的最重要原因。
事實上,內地經濟發展了,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讓香港走出經濟困境只是小菜一碟,更何況,中國市場經濟越益成熟,和資本主義香港的市場經濟已經沒有本則的區別。兩地經濟上的落差減少,差異縮窄,北京毫無顧慮一擲千金以保香港繁榮穩定,實現經濟的“一國兩制”,這對北京來說沒有任何障礙。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章第五條中便提到:“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在經濟上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舞照跳,馬照跑,北京做到了。中國有這樣的實力,有些時候甚至比香港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節錄十二月號,閱讀全文請點入下方《亞財新聞網》連結)
《亞洲財經月刊》
新聞網:http://www.asft.cc/
Twitter:https://twitter.com/asiafortuneyzcj
微博:http://www.weibo.com/yazhoucaijing